红小豆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 红小豆如何食用
2023-08-25 14:07:14 来源:
一、关于红小豆的记载
1、《本草纲目》:赤小豆,其性下行,通乎小肠,能入阴分,治有形之病。故行津液、利小便,消胀除肿,止吐而治下痢肠僻,解酒病,除寒热痈肿,排脓散血而通乳汁,下胞衣产难,皆病之有形者。久服则降令太过,津液渗泄,所以令肌瘦身重也。
2、《本草经疏》:凡水肿、胀满、泄泻,皆湿气伤脾所致,小豆健脾燥湿,故主下水肿胀满,止泄,利小便也。《十剂》云,燥可去湿,赤小豆之属是矣。陶弘景云,小豆逐津液,利小便,久服令人枯燥。其治消渴,亦借其能逐胃中热从小便利去,若用之过多,则津液竭而渴愈甚,不可不戒也。
3、《本草新编》:赤小豆,可暂用以利水,而不可久用以渗湿。湿症多属气虚,气虚利水,转利转虚而湿愈不能去矣,况赤小豆专利下身之水而不能利上身之湿。盖下身之湿,真湿也,用之而有效;上身之湿,虚湿也,用之而益甚,不可不辨。
4、《本经疏证》:痈肿脓血,是血分病,水肿是气分病,盖气血皆源于脾,以是知血与水同源而异派,浚其源,其流未有不顺者矣。然凡物之于人,能抑其盛者,不必能起其衰,能起其衰者,不必能抑其盛,痈肿脓血为火之有余,水肿则火之不足,赤小豆两者兼治,既损其盛,又补其衰。
二、红小豆的药方选录
1、治水肿坐卧不得,头面身体悉肿:桑枝烧灰、淋汁,煮赤小豆空心食令饱,饥即食尽,不得吃饭。(《梅师集验方》)[1]
2、治卒大腹水病:白茅根一大把,小豆三升,煮取干,去茅根食豆,水随小便下。(《补缺肘后方》)
3、治水肿从脚起,入腹则杀人:赤小豆一升,煮令极烂,取汁四、五升,温渍膝以下;若已入腹,但服小豆,勿杂食。(《独行方》)
4、治脚气:赤小豆五合,葫一头,生姜一分,商陆根一条。同水煮,豆烂汤成,适寒温,去葫等,细嚼豆,空腹食之,旋旋啜汁令尽。(《本草图经》)
5、治脚气气急,大小便涩,通身肿,两脚气胀,变成水者:赤小豆半升,桑根白皮二两,紫苏茎叶一握。上三味除小豆外,捣罗为末。每服先以豆一合,用水五盏煮熟,去豆,取汁二盏半,入药末四钱匕,生姜一分,空心温服,然后择取豆任意食,日再。(《圣济总录》赤小豆汤)
6、治伤寒瘀热在里,身必黄:麻黄二两,连轺二两,赤小豆一升,杏仁四十个,大枣十二枚,生梓白皮一升,生姜二两,甘草二两。上八味,以水一斗,先煮麻黄再沸,去上沫,纳诸药,煮取三升,去滓,分温三服,半日服尽。(《伤寒论》麻黄连轺赤小豆汤)
三、红小豆的常见吃法
1、赤豆桑白皮汤:
赤小豆60g,桑白皮15g。加水煎煮,去桑白皮,饮汤食豆。本方用赤小豆健脾利湿,而以桑白皮专于利尿消肿。用于脾虚水肿或脚气,小便不利。
2、茅根煮赤豆:
白茅根250g,赤小豆120g。加水煮至水干,除去白茅根,将豆分数次嚼食。白茅根为凉性利尿药,其味甘甜,用以煮豆,既可增强利尿作用,又较适口,故颇为得法。用于水肿,小便不利。现用于肾炎或营养不良性水肿。
3、赤豆粥:
赤小豆120g,粳米30g。加水适量,煮稀粥。分2次食。本方能益脾胃而通乳汁。用于妇女气血不足,乳汁不下。
4、苦酒赤豆散:
赤小豆100g,用醋1茶盅,煮豆至熟,取出晒干,再入适量米酒中浸渍至酒尽,经干燥后研为细末。分3次服,每次3~6g,用米酒送服。赤小豆等三者均能散血,醋又用止血之效,故本方有散血消肿和止血作用。用于痔疮瘀肿疼痛,大便带血。
5、赤小豆西瓜皮汤:
赤小豆50克,西瓜皮50克,白茅根50克。赤小豆淘净,西瓜皮、白茅根切碎。将赤小豆、西瓜皮、白茅根放入锅中,用旺火煮沸,再用小火煮2小时。本汤有祛淤降脂、健脾利湿之功效。
四、红小豆具有哪些功效
1、祖国医学认为,红小豆性甘平,具有除热毒、消胀满、利尿、通乳、补血之功效,主治心肾脏器水肿、腮腺炎、痛肿脓血、乳汁不通等症,尤以妇科中配药方使用很多。外敷治扭伤、血肿及热毒痈肿等病症。
2、据考,红小豆入药很早载于《本草经》,说红小豆可以“下水肿,排痈肿脓血”。张仲景在《伤寒杂病论》《金匮要略》中运用红小豆与其他药物配伍创制了“瓜蒂散”、“麻黄连翘红小豆汤”、“红小豆当归散”等方剂。从而进一步扩大了它的应用范围。
3、明代著名医药学家,李时珍把红小豆称为“心之谷”,《本草纲目》说,红小豆“治产难,下胞衣,通乳汁。和鲤鱼、蠡鱼、鲫鱼、黄雌鸡煮食,并能利水消肿”。并说:“赤小豆小而色赤,心之谷也。其性下行,通乎小肠,能入阴分,治有形之病。故行津液,利小便,消胀除肿止呕,而治下痢肠澼,解酒病,除寒热痈肿,排脓散血……”《药性本草》记载:“治热毒,散恶血,除烦满,通气,健脾胃,令人美食。捣末同鸡子白,涂一切热毒痈肿。煮汁,洗小儿黄烂疮,不过三度。”红小豆具有消热毒、利水消肿、健脾止泻等功能,可治小腹胀满,小便不利,烦热口渴、酒病诸症。